Most Download

  • Published in last 1 year
  • In last 2 years
  • In last 3 years
  • All

Please wait a minute...
  • Select all
    |
  • 通过小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实验,验证小组游戏竞赛法促进小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参与的高效性。研究随机抽取小学四年级两个自然班学生共91名,控制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干扰变量,进行实验教学干预。实验组采用小组游戏竞赛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实验结果显示,体育兴趣和体育参与的组别差异显著(P<0.01),1分钟跳绳等反映小学生肌肉耐力与协调能力的指标组别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基于合作学习和竞赛模式的小组游戏竞赛法,通过营造合作与竞争的课堂气氛,激发小学生体育兴趣和参与水平,有效提升小学生基本运动能力。
  • 随着AI技术不断深入到教育领域,高质量的教学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支撑,适应AI+体育教学模式是学校教师当务之急,这对推动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体育智能教学模式进行实践、创新与探索。认为:在顶层设计上国家不断增强基础教育投资力度,完善智能体育教学新模式;在实践中学校要通过体育APP完善APP网上教学的操作流程;构建天天跳绳APP新教学模式,不断丰富APP线上教学资源,以期为体育教学拓宽“人工智能+体育”渠道,打开AI线上教学的崭新一页,为其他学校的线上体育教学提供参考。
  • 为探究校园足球教学实践路径与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及专家访谈法,对Y市获得过区级以上校园足球比赛前三名的6所重点学校展开调查。归纳出校园足球教学实践思路:提高教师教研水平,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探索足球场地区域共享化,合理开发利用器材资源;宣传足球升学通道,提高品牌赛事影响力。
  • 课程改革背景下,为提高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构建小学体育教师区域研修共同体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模式。通过集体研修、互相交流和分享,小学体育教师可以不断提高个人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研修共同体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深入分析,提出有效建议,为广大小学体育教师在区域研修提供参考。
  • 基于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博弈论的视角研究网球比赛破发点战术制胜策略的最优化问题。研究认为:网球破发点的博弈过程中,博弈双方战术选择既有战术行动先后发生的“序贯博弈”,也有战术行动反复发生的“重复博弈”;博弈方的理性思维、情绪把控能力和个人心理特征都会改变运动员的风险偏好,影响破发点战术的抉择和实施;博弈方要遏制发球方优势策略,运用己方优势策略,剔除己方劣势策略,抓住后动优势主动进攻策略;注意加强进攻和战术选择的变化,占据比赛主动;保持相对理性,正确选择混合策略,突破自身的路径依赖。
  • 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对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行探讨,总结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现状、困境并提出应对策略。研究认为:当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存在教学理念滞后、教学内容重复、教学评价流于形式等问题,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利益驱使下的“以考定教”、体育教师自我认同感低、体育教师“跟班走”执行不到位等困境。应对策略:更新一线体育教师教育观念、落实以研促教、构建结构化的体育教学内容、重视综合性学习评价和跨学科主题教学,真正实现提升体育课堂教学实效目标。
  • 竞技健美操于2022年进入了新的周期,国际体操联合会(FIG)对竞赛规则进行了改动与更新,其中难度动作的变化最为明显。为进一步强化国内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教练员对新周期规则的认知,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将竞技健美操2017-2020周期的规则与2022-2024周期的规则进行对比,对难度动作方面存在的变化进行分析和思考,研究表明:成套动作难度动作总数缩减,价值提高;对难度动作的完成要求更高;难度组别重新界定划分,更加客观细致;难度/技巧动作组合向高难、创新的方向发展。
  • 为探析VBT训练法与青少年散打运动员力量素质之间的关系,将VBT方法与青少年散打运动员的力量训练相结合,探究VBT与青少年散打运动员力量训练相结合的可能性。方法选取湖北省十堰市青少年散打队的20名男性运动员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为期6周实验。结果6周实验后两组运动员后测成绩除了30米冲刺跑,卧推1RM、坐姿3KG药球平推、硬拉1RM、深蹲1RM测试结果均出现显著性差异,30s仰卧起坐测试结果呈极显著性差异,实验组较对照组前后数据增幅较大。结论1、VBT训练可有效提升青少年散打运动员力量素质及爆发力,增幅相较于PBT训练更大。2、PBT虽可提高青少年散打运动员的肌肉力量与爆发力,但VBT训练方法效果高于PBT。3、VBT训练方法可有效避免运动员过度疲劳,进一步降低训练损伤风险并提高训练质量。4、VBT训练可以准确评估青少年运动员训练技术表现,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和负荷强度,更加符合青少年运动员的身心发展特点。
  •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要把体育精神培育和体育人格塑造作为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的核心。学思用、知信行理论能够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在基于学思用、知信行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需要先厘清其思路和可行性,才能提出建设路径,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参考。通过对学思用、知信行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理念进行分析,阐述基于此理念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提出建设路径:一是紧抓“主力军”:提升师资课程思政意识,强化教师自身硬功夫;二是夯实“主战场”:优化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实效;三是激发“主动力”:拓宽体育课堂空间,建好课程思政建设保障机制。
  • 目的探究功能性训练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效应。方法在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ProQuest、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库检索功能性训练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干预效果的对照实验,检索年限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4月30日,进而文献筛选、质量评估及信息提取,最终纳入6篇文献,共637名青少年学生,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功能性训练后青少年学生下肢爆发力(MD=0.05,95%CI:0.02,0.08,P=0.001)、躯干力量耐力(MD=6.79,95%CI:5.78,7.80,P<0.00001)、短跑速度(SMD=-0.32,95%CI:-0.50,-0.14,P=0.0004)、身体柔韧性(MD=1.66,95%CI:0.67,2.66,P=0.001)的提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有氧耐力(SMD=-0.22,95%CI:-0.53,-0.10,P=0.18)、灵敏能力(SMD=-0.08,95%CI:-0.37,0.21,P=0.57)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功能性训练可以显著提升青少年学生的下肢爆发力、躯干力量耐力、短跑速度及身体柔韧性,对青少年学生有氧耐力与灵敏能力无显著提升。
  •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开展取得圆满成功,“冰雪运动进校园”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受气候的影响,冰雪运动在我国北方校园早已发展成了人民喜闻乐见的项目,而在南方(特指无天然冰雪地区)校园的发展却始终停滞不前,但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与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南方校园对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与日俱增,故怎样推动冰雪运动在南方校园扎根便成为了当下的研究热点之一。为此,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及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分析了现阶段广东省冰雪特色学校发展现状,寻求影响其开展的主要因素,并以协同理论的“三大原理”为基础,针对性地提出南方校园冰雪运动发展的提升路径,推动广东省校园冰雪运动的发展,也为其他南方地区开展校园冰雪运动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助力我国早日实现“冰雪强国”和“体育强国”之梦。研究表明,广东省冰雪特色学校发展存在以下不足:冰雪运动场地匮乏;冰雪师资力量薄弱;多数学校对冰雪运动文化认识不足;学校开展的冰雪运动项目屈指可数;学校开展冰雪项目的方式单一等。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欠缺、冰雪人才短缺及南北差异等方面。据此,提出以下提升路径:依托政策指引,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加强场地兼容,整合校园冰雪运动场地;强化队伍建设,完善校园冰雪师资结构;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冰雪运动文化氛围;加强项目融合,推动“旱转冰、轮转冰”项目发展。
  • 采用文献资料、视频观察、数理统计等方法,对2022年广东省中学生运动会舞蹈啦啦操项目成套动作进行分析,探讨该项目的编排特点与发展趋势,为备战全国第一届学生(青年)运动会舞蹈啦啦操比赛提供成套编排建议。研究认为:舞蹈啦啦操中学生运动员基本掌握成套动作中的阿拉C杠难度技术要领,优秀队伍能完成集体4-6圈的转体;成套动作的跳跃难度呈多样性发展,运动员能较好地掌握花球项目的原地、行进间跳跃难度,爵士动作编排,跳跃难度种类丰富但分值偏低,缺少结环类动作;托举动作编排紧跟国际潮流,使用难度方式进入、姿态变换基本符合新规则对舞蹈啦啦操发展要求;队形变化较为丰富,队形、音乐速度的选择符合国际走向,展现了中学花球啦啦操编排强度大、运动员能力强的特点。
  • 体育大单元结构化教学设计是破解单一的、碎片化教学的重要法宝。指向实战能力提升的篮球大单元教学设计,应围绕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个方面进行结构化大单元教学设计,实现由“单一运动技术的学练”向“实用型运动技能学习”转变,帮助学生学会篮球运动技能,参与校内外篮球比赛。
  • “课程思政”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系统工程,而学校体育的目的在于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两者完美契合。因此,学校体育践行“课程思政”的融通策略研究已成为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领域的重点议题。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完善“主心骨”、推动“大思政”、打造“主力军”、建构“主渠道”等路径,形成了一体两面贯彻三全育人,四位一体构建五育并举的融通策略,使“育体”与“铸魂”同向而行,推动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进而实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在“立德树人”教育要求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本研究采用2021年CGSS数据库数据,对所选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旨在讨论体育锻炼对幸福感和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以及身体健康状况对幸福感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参加体育锻炼是否提升了身体健康状况及幸福感。研究发现:(1)群众幸福感在年龄段上存在显著差异,青年人幸福感最高、中年人幸福感最低,呈倒U字曲线关系;群众的身体健康状况在年龄段也存在显著差异,年龄越大身体健康状况越低;群众是否参加体育锻炼对于幸福感有显著影响,参加锻炼比不参加锻炼的人群幸福感更高。(2)幸福感在身体健康状况上具有显著差异,身体健康的人群比身体不健康的人群幸福感更高;是否参加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健康状况产生显著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比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身体更健康;体育锻炼提高身体健康状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
  •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究人际关系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具有普适性,即在性别、户籍、城乡等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认为,应通过加大家庭支持力度,营造家庭体育氛围;完善学校体育措施,推动同伴体育开展;构建社区支持系统,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等方式提升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
  • 作为蕴含丰富传统文化和体育精神的经典实例,民族传统体育蕴藏着育人价值,大力推进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是实现其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手段。研究显示:当前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还面临诸多困境,包括民族传统体育边缘化,传承动力不足;民族传统体育理论杂,课程建设欠缺;民族传统体育师资弱,内涵难以诠释;民族传统体育受冲击,价值难以凸显等。突破现实困境,使民族传统体育顺利进入校园,需要做到几点:健全竞赛机制,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校园地位;深化体教融合,完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内容;引领师资建设,挖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合理利用资源,发挥传统体育文化育人价值。
  • 英雄是王者荣耀职业比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对王者荣耀职业联赛(KPL)战队的英雄使用策略进行研究。利用2018年秋季赛——2022年春季赛的常规赛数据,结合系统GMM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发现:在影响战队英雄使用的“内在动力”方面,比赛效率提升促使战队相对集中地使用具有核心优势的英雄,但是减少了英雄使用的数量;其次在“外在压力”方面,英雄技能增强促使战队相对分散地使用更多英雄,但是不同战队使用的英雄更加趋同。研究结论对于电子竞技运动的商业运作和职业联赛可持续发展均有所启示。
  • 自从竞技体育进入我国开始,兴奋剂问题一直是体育界、法学界、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与难点话题。2022年在新修订的《体育法》中将反兴奋剂以单独的章节列入,足见我国对反兴奋剂的重视程度与反兴奋剂建设的迫切性。本研究对国内反兴奋剂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归纳了反兴奋剂的管理、教育、法学、检测等研究议题。目前反兴奋剂的研究受到国内诸多学者的关注,也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理论不断深入,交叉学科研究开始起步。但是依旧存在管理机制有待创新、研究方法不够丰富、法律体系不够健全、研究范围不够宽广等问题。从自下而上的管理机制、建立公正严明的执法队伍、不断扩大研究范围等方面提出未来研究框架。
  • 目的:探讨青少年运动健康行为影响因素,通过多因素计算、分析青少年运动健康行为发生概率,为学校——家庭——社会制定健康促进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北京市4个区共抽取8所中学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人口学特征、学校环境、社区环境、个体自我感知、周围环境以及政策层面等。结果:青少年整体运动健康行为率62%,男生运动健康行为占比64.2%,女生占比60%。通过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得出性别、体育课堂内容学习、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自我效能感、锻炼效益、增进健康、母亲锻炼、同伴支持(P均<0.05)是影响青少年运动健康行为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据此得出青少年运动健康行为的预测公式。结论:青少年运动健康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青少年运动健康行为干预的工作应重点关注同伴支持、母亲锻炼、增进健康、锻炼效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