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t Viewed

  • Published in last 1 year
  • In last 2 years
  • In last 3 years
  • All

Please wait a minute...
  • Select all
    |
  • 随着AI技术不断深入到教育领域,高质量的教学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支撑,适应AI+体育教学模式是学校教师当务之急,这对推动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体育智能教学模式进行实践、创新与探索。认为:在顶层设计上国家不断增强基础教育投资力度,完善智能体育教学新模式;在实践中学校要通过体育APP完善APP网上教学的操作流程;构建天天跳绳APP新教学模式,不断丰富APP线上教学资源,以期为体育教学拓宽“人工智能+体育”渠道,打开AI线上教学的崭新一页,为其他学校的线上体育教学提供参考。
  • 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对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行探讨,总结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现状、困境并提出应对策略。研究认为:当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存在教学理念滞后、教学内容重复、教学评价流于形式等问题,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利益驱使下的“以考定教”、体育教师自我认同感低、体育教师“跟班走”执行不到位等困境。应对策略:更新一线体育教师教育观念、落实以研促教、构建结构化的体育教学内容、重视综合性学习评价和跨学科主题教学,真正实现提升体育课堂教学实效目标。
  • 竞技健美操于2022年进入了新的周期,国际体操联合会(FIG)对竞赛规则进行了改动与更新,其中难度动作的变化最为明显。为进一步强化国内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教练员对新周期规则的认知,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将竞技健美操2017-2020周期的规则与2022-2024周期的规则进行对比,对难度动作方面存在的变化进行分析和思考,研究表明:成套动作难度动作总数缩减,价值提高;对难度动作的完成要求更高;难度组别重新界定划分,更加客观细致;难度/技巧动作组合向高难、创新的方向发展。
  • 研究运用逻辑分析法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框架的内涵进行梳理,认为应以“先学后练、学中有练;先练后赛,以赛促练”为逻辑联结,搭建一体化教学框架。对此,可通过确立主题、搭建融合框架,学练场景、营造德育氛围,练习背乐、融入德育元素,赛事活动、体验体育精神等方式,落实“学、练、赛”一体化框架下的体育与德育跨学科融合教学。
  • “双减”政策的实施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打开了新局面,凭借“双减”政策的东风,建立完善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三方协同的育人机制,对于实现我国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运用文献资料法、社会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当前我国家校社联动分散的原因进行探究,研究认为:内部原因为家校社三方及其中的个体思想观念更新不及时,认知不足;外部原因为三方合作基础薄弱,合作条件匮乏。在此基础上,引入爱普斯坦教授的交叠影响域理论,将其作为构建我国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理论基础,通过深入研究,探索出以下路径:发挥学校体育的主导作用,实现三方体育教育互动联结;坚持正确的体育育人导向,始终将学生放置于中心地位;完善家校社体育一体化育人机制,实现三方高效协同。
  • 基于学练赛一体化教学的推广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南雄市县域义务教育学校体育课堂模式、体育课堂特点深入研究与分析。研究认为:学练赛一体化教学的推行要依托结构化大单元教学,加强建设与完善体育课堂教学、体育课堂练习、体育课堂比赛及其整体化构建;整体化建构高质量体育课堂要从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及教师的教学理念、惯用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等全方位融入学、练、赛。实践证明,南雄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推行“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是促进学校体育课堂教学高质量发展行之有效的举措。
  • 为系统性梳理我国高中体育教学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以2014—2024年1812篇期刊论文作为研究样本,借助CiteSpace软件对作者合作、机构合作、关键词共现等维度分析我国高中体育教学的研究现状,并从主题演进、前沿热点、未来趋势等3方面探究高中体育教学研究概况。结果表明:①从2014年—2024年,我国高中体育教学领域的文献发表量经历了从平缓-上升-顶峰-下降的过程。第一阶段为平缓期(2014-2017年)、第二阶段为增长期(2018-2020年)、第三阶段为下降期(2021-2024年),其波动受国家政策推动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国务院发文教改文件等影响。②研究主题主要围绕着“高中体育”“体育教学”“核心素养”“新课改”展开。③研究热点集中在体育教育与学生发展、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体育特长生培养与竞技体育发展三大方面。④未来研究将围绕“课程改革”“体育核心素养”“课程思政”展开,关注学生发展的科学化、多元化、主体化。
  •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2022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标》新增课程内容,强调以发展学生素养为导向,帮助学生将学校、课程和生活融为一体,是建构课程综合性与实践性的通道。体育跨学科主题学习在教育目标层面具有完整性、体育学科特性层面具有具身性、教育功效层面具有内隐性的特征;指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认知价值、审美价值、探究价值、思维价值、生活价值;提升教师结构性知识的整合能力和跨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力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路径。
  • 作为蕴含丰富传统文化和体育精神的经典实例,民族传统体育蕴藏着育人价值,大力推进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是实现其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手段。研究显示:当前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还面临诸多困境,包括民族传统体育边缘化,传承动力不足;民族传统体育理论杂,课程建设欠缺;民族传统体育师资弱,内涵难以诠释;民族传统体育受冲击,价值难以凸显等。突破现实困境,使民族传统体育顺利进入校园,需要做到几点:健全竞赛机制,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校园地位;深化体教融合,完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内容;引领师资建设,挖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合理利用资源,发挥传统体育文化育人价值。
  • 党的二十大以来,我国已经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建设体育强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体育之研究》虽已历经百余年之久,但其中所蕴含的毛泽东体育思想因其进步性和前瞻性,仍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本研究对《体育之研究》的核心要义以及蕴含的时代价值深入研究,汲取其中的营养,对推动新时代体育事业的发展、建设体育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随着“双减”政策实施,乡村义务教育质量如何保障,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由于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使得体育课后服务在乡村与城市的实施无法一概而论。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及问卷调查法等分析了乡村中小学体育课后服务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困境,探讨更好发展乡村中小学体育课后服务的有效路径。研究发现:“唯分数论”的传统观念制约了体育课后服务的开展;师资匮乏,体育课后服务开展经验不足;体育课后服务参与力量分散,缺乏协作;监管评价制度不健全等,是造成乡村学校体育课后服务开展困难的主要原因。针对以上问题:需要采取转变观念,促进家校合作;优化师资配置,加强体育课后服务培训;应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助力-学校落实多元协助的模式;完善体育课后服务监管和激励机制等措施。
  • 目的探究功能性训练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效应。方法在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ProQuest、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库检索功能性训练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干预效果的对照实验,检索年限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4月30日,进而文献筛选、质量评估及信息提取,最终纳入6篇文献,共637名青少年学生,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功能性训练后青少年学生下肢爆发力(MD=0.05,95%CI:0.02,0.08,P=0.001)、躯干力量耐力(MD=6.79,95%CI:5.78,7.80,P<0.00001)、短跑速度(SMD=-0.32,95%CI:-0.50,-0.14,P=0.0004)、身体柔韧性(MD=1.66,95%CI:0.67,2.66,P=0.001)的提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有氧耐力(SMD=-0.22,95%CI:-0.53,-0.10,P=0.18)、灵敏能力(SMD=-0.08,95%CI:-0.37,0.21,P=0.57)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功能性训练可以显著提升青少年学生的下肢爆发力、躯干力量耐力、短跑速度及身体柔韧性,对青少年学生有氧耐力与灵敏能力无显著提升。
  • 为了解中华体育精神研究现状,探究其发展的脉络和历程,并聚焦其主要研究热点,本研究采用Citespace分析软件,对CNKI收录的714篇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并通过文献分析法、逻辑分析法、文献计量分析法及可视化分析法对其研究内容、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发现:(1)发文量主要呈现较平缓的波动,稳步逐年上升的趋势;(2)研究主题经历了民族传统体育精神、现代竞技体育精神、新时代体育精神三个时期研究;(3)存在研究对象指代不清晰而结论缺乏普适性,研究内容倾向理论而缺少实证研究,研究内容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而缺乏延续性,研究方法以逻辑分析法为主且逐渐多样化发展等现象。建议未来加强对中华体育精神的实证型研究,让学界更新多样化发展,让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后续研究应专注深挖过去的中华体育精神,并加强中华体育精神研究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 学校体育教学对于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人格,健身育人,全面实现《健康中国2030》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德尔菲等方法,基于核心素养视角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存在“快乐体育”“升学应试”“大一统”等教学理念困境;单一技术小单元分散教学、安全性考虑、简化内容聚焦中考的教学内容困境;缺乏现代科技、多维优化方法的教学形式困境;学生重文化轻体育、教师顾虑风险伤害的教学主体困境;学校轻体艺重文化、体育教师成长缓慢、场地设施缺少的教学师资与资源开发困境;缺少多维发展弹性评价、表面形式主义的教学评价困境。针对相应困境提出发展策略,助力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
  • 通过小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实验,验证小组游戏竞赛法促进小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参与的高效性。研究随机抽取小学四年级两个自然班学生共91名,控制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干扰变量,进行实验教学干预。实验组采用小组游戏竞赛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实验结果显示,体育兴趣和体育参与的组别差异显著(P<0.01),1分钟跳绳等反映小学生肌肉耐力与协调能力的指标组别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基于合作学习和竞赛模式的小组游戏竞赛法,通过营造合作与竞争的课堂气氛,激发小学生体育兴趣和参与水平,有效提升小学生基本运动能力。
  • 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其体育行为,进而影响健康水平。新发展阶段,正确理解和培育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既是对现有成果的回顾与展望,也是青少年体育如何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的必然应答。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法、逻辑推理法分析得出,新发展阶段青少年体育核心价值观是“四个自信”的有力彰显、“初心使命”的责任担当和“幸福生活”的内生动力;具有“以人为本、和谐共生、公平诚信”的内涵意蕴;可以从转变政府职能、深化体教融合、推进课程思政、振兴体育产业来实施培育。
  • 为探讨体育锻炼与大学生负性情绪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本研究依据社会冲突理论、自我控制理论和情绪调节理论,采用体育锻炼等级量表、负性情绪量表和自我控制量表对四所本科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569名大学生进行测量,通过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等统计方法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自我控制和负性情绪的关系,旨在探讨体育锻炼通过自我控制对大学生负性情绪的影响作用机制,以期通过体育锻炼来改善大学生负性情绪的实验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体育锻炼、自我控制和负性情绪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结论如下:(1)体育锻炼能正向预测自我控制,体育锻炼能负向预测负性情绪,自我控制能负向预测负性情绪。(2)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支持自我控制的部分中介作用,即体育锻炼影响大学生负性情绪有两条路径,第一条是直接影响,第二条是通过自我控制间接影响。
  • 目的:探究“乐练赛”理念下初中校园足球绕杆大单元教学的实验效果,提升足球教学质量。方法:随机选取清远市清城区洲心街第一初级中学初二(9)班(对照组)、初二(10)班(实验组)共90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验等方法,结合“乐练赛”理念进行足球绕杆大单元教学实验。结果:本组自身实验前后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比较,除引体向上项目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项目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或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效果良好。结论:“乐练赛”理念下初中校园足球绕杆大单元教学较传统教学更行之有效,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足球技能,促进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感受,增强获得感,提升体育品德。
  • 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融合是国家深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亦是新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要求,更是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发现:当前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存在“重体育轻健康”“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两张皮”等现实问题。在深入分析其现象背后的致因后,基于体育与健康课程视角提出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即立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落实体健融合教育、深挖运动项目内涵推进体健融合教育、着眼课的结构深化体健融合教育、基于季节气候和节日主题实施体健融合主题教育、把握突发事件契机进行体健融合教育;紧抓热点焦点、难点痛点事件实施体健融合教育,以期提升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助力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
  • 为提高青少年健康治理水平与治理能力,纾解青少年健康促进难题,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以“国家—学校—社区—家庭”四要素为逻辑主线,探究青少年健康促进协同治理策略,研究发现:存在国家政策执行缺位,制约融合协同水平;学校育人目标失衡,遏制人才培养结构;社区公共服务偏离,阻制健康治理质效;家庭健康促进理念淡薄等困境。研究得出:要推进健康促进政策,加强政策宣传与执行;健全体育教学模式,提高课程质量与效果;创建智慧化服务平台,优化健康促进服务与供给;营造家庭健康氛围、强化健康教育理念与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