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师友》杂志创刊于1978年,是由广州体育学院主管、主办的体育学术期刊,是国内同类期刊中创刊最早的期刊之一,面向国内公开发行。
  杂志注重实践性,贴近一线体育教师的教学实际,致力于为广大体育教师提供一个发表教学成果、交流教学心得、探讨课改方向的平台。
  主要栏目有: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运动康复、教师论坛、体育人文、校园足球等。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  下载排行  |  引用排行

2024年, 4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4-06-28
  
  • 全选
    |
    体育教学
  • 体育教学
    魏瑶, 刘成学, 夏欣, 姚佳琪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小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实验,验证小组游戏竞赛法促进小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参与的高效性。研究随机抽取小学四年级两个自然班学生共91名,控制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干扰变量,进行实验教学干预。实验组采用小组游戏竞赛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实验结果显示,体育兴趣和体育参与的组别差异显著(P<0.01),1分钟跳绳等反映小学生肌肉耐力与协调能力的指标组别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基于合作学习和竞赛模式的小组游戏竞赛法,通过营造合作与竞争的课堂气氛,激发小学生体育兴趣和参与水平,有效提升小学生基本运动能力。
  • 体育教学
    魏原野, 潘超星, 赵佩岩, 居方圆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校园足球教学实践路径与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及专家访谈法,对Y市获得过区级以上校园足球比赛前三名的6所重点学校展开调查。归纳出校园足球教学实践思路:提高教师教研水平,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探索足球场地区域共享化,合理开发利用器材资源;宣传足球升学通道,提高品牌赛事影响力。
  • 体育教学
    邹植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课程改革背景下,为提高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构建小学体育教师区域研修共同体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模式。通过集体研修、互相交流和分享,小学体育教师可以不断提高个人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研修共同体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深入分析,提出有效建议,为广大小学体育教师在区域研修提供参考。
  • 体育教学
    邵政鹏, 杜彩芳, 任超群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旱地冰球与课程改革相结合是校园旱地冰球项目持之以恒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旨在新课标导向下构建旱地冰球校本课程的理论体系,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分析校本课程理论构建路径,研究认为:切实可行地制定校本课程目标、合理选用课程内容、有计划地实施、设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提高旱地冰球校本课程的科学性,提升旱地冰球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旱地冰球运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 运动训练
  • 运动训练
    邵芸祺, 戈荣苏, 朱智越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析VBT训练法与青少年散打运动员力量素质之间的关系,将VBT方法与青少年散打运动员的力量训练相结合,探究VBT与青少年散打运动员力量训练相结合的可能性。方法选取湖北省十堰市青少年散打队的20名男性运动员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为期6周实验。结果6周实验后两组运动员后测成绩除了30米冲刺跑,卧推1RM、坐姿3KG药球平推、硬拉1RM、深蹲1RM测试结果均出现显著性差异,30s仰卧起坐测试结果呈极显著性差异,实验组较对照组前后数据增幅较大。结论1、VBT训练可有效提升青少年散打运动员力量素质及爆发力,增幅相较于PBT训练更大。2、PBT虽可提高青少年散打运动员的肌肉力量与爆发力,但VBT训练方法效果高于PBT。3、VBT训练方法可有效避免运动员过度疲劳,进一步降低训练损伤风险并提高训练质量。4、VBT训练可以准确评估青少年运动员训练技术表现,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和负荷强度,更加符合青少年运动员的身心发展特点。
  • 运动训练
    龙贵, 瞿美炬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公众对健康问题的日益关注,核心力量训练的重要性逐渐被认可,并成为促进儿童身体发育不可或缺的部分。本研究旨在探讨核心力量训练对提升小学生平衡能力的效果。采用文献综述、访谈、实验研究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核心力量与平衡能力之间的关联。研究采用闭眼单脚站立的时间衡量平衡能力的变化。实验分为核心力量训练组和传统力量训练对照组,两组学生均接受为期8周的训练。闭眼单脚站立和8星平衡测试结果表明:接受核心力量训练的实验组学生的静力性和动力性平衡能力均有显著提高,非稳定环境中的平衡能力表现更为突出。研究结果证实了核心力量训练提高小学生平衡能力的有效性,为学校体育教学提供了实证支持。
  • 运动训练
    陈国栋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考体育项目足球运球绕杆为研究基础,借助绳梯训练手段为辅助,论证绳梯训练对提升足球选项考生灵敏素质的训练效果,为初三阶段的中考体育备考提供参考。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以中山市某初级中学初三年级60名足球选项考生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开展期限为12周的训练实验。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灵敏素质中改变方向能力、变换动作能力、协调性能力、专项运动能力四项指标数据,利用统计软件进行各组别的方差分析和方差齐性检验。研究发现:绳梯训练能有效提升足球选项考生一般灵敏素质中改变方向能力和协调性能力;绳梯训练对专项灵敏素质的提升尤为显著。
  • 体育人文
  • 体育人文
    李成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社会生态学理论的相关资料进行梳理,结合青少年具体情况编制社会生态学视域下青少年运动健康行为问卷,构建理论模型,分析青少年运动健康行为提升路径。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北京市756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其中390份问卷用于探索性因子分析,366份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数据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因素分析、双变量相关分析、描述统计分析、结构方程模型(SEM)方法等进行分析。结果: (1)基于社会生态学模型的运动健康行为评价体系包含个体感知、社会支持、社区环境、学校环境、政策环境、运动行为等6个维度,以及与之相应的25个测试指标。(2)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聚合效度,采用AVE法检验各维度具有很好的区别效度。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社会生态理论模型,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能够作为青少年运动健康行为评估的定量分析工具。(3)社会生态学模型中除了社区环境因素外,其他维度对青少年运动健康行为具有显著影响。结论: 社会生态学模型各维度对青少年运动健康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今后重点要从生态学角度来干预青少年个体运动健康行为,促进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 体育人文
    汪庆辉, 莫铭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课程思政”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系统工程,而学校体育的目的在于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两者完美契合。因此,学校体育践行“课程思政”的融通策略研究已成为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领域的重点议题。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完善“主心骨”、推动“大思政”、打造“主力军”、建构“主渠道”等路径,形成了一体两面贯彻三全育人,四位一体构建五育并举的融通策略,使“育体”与“铸魂”同向而行,推动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进而实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在“立德树人”教育要求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体育人文
    朱楚填, 胡天弄, 左逸帆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中华体育精神研究现状,探究其发展的脉络和历程,并聚焦其主要研究热点,本研究采用Citespace分析软件,对CNKI收录的714篇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并通过文献分析法、逻辑分析法、文献计量分析法及可视化分析法对其研究内容、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发现:(1)发文量主要呈现较平缓的波动,稳步逐年上升的趋势;(2)研究主题经历了民族传统体育精神、现代竞技体育精神、新时代体育精神三个时期研究;(3)存在研究对象指代不清晰而结论缺乏普适性,研究内容倾向理论而缺少实证研究,研究内容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而缺乏延续性,研究方法以逻辑分析法为主且逐渐多样化发展等现象。建议未来加强对中华体育精神的实证型研究,让学界更新多样化发展,让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后续研究应专注深挖过去的中华体育精神,并加强中华体育精神研究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 体育人文
    袁寅尊, 李杰, 邓豪, 陈广勇, 熊少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分析家庭体育与各个学段小学生体育行为的关系,了解家庭体育对于各个学段小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差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体育活动。对象:以家庭体育与各个学段小学生体育行为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在怀化市5所小学中抽取600名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导入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 家庭体育与各个学段小学生的体育行为都呈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是对各个学段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低段学生体育行为更易受到家庭体育主体行为的影响,中段学生的体育物理环境的需求开始转向外部资源,高段学生对家庭体育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论: 家庭体育与小学生体育行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并且家庭体育各构成要素与小学生体育行为的关系在各个学段上存在不同的表现。
  • 体育人文
    吴向宁, 杨湾, 贺新家, 赵利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批准并设置国家体育科普基地,充分彰显出新时代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是具体落实健康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不断提升人们健康素养的重要举措与推动路径。本研究认为:国家体育科普基地的发展定位从国家维度需要充分体现出新时代中国体育改革发展与持续创新;从行业维度需要为深入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提供新举措;从教育维度需要不断发挥体教融合和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优势;从区域维度需要坚持推进凝聚地方体育特色和独特资源的供给理念。国家体育科普基地的优化策略需要积极探索依托单位的独特资源优势,搭建高效体育科学普及平台;主动弘扬与传播中华体育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深度发挥出“家校社”的育人合力,实现体育与健康的双赢;始终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更好地贴近和实现民众的体育需求与体育期盼。
  • 体育人文
    许伟, 马嘉云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重要问题。为探求少数民族体育对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作用,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可持续发展为视角,对可持续发展、少数民族体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内涵进行解读,并梳理三者的密切关系。研究得出少数民族体育具有改善人类健康、推动环境保护、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互利共生的作用,同时从中推演出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启示:保护自然环境,促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注重自然传统,促进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铸牢民族意识,促进民族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文旅项目,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教师论坛
  • 教师论坛
    邱伯聪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与感悟,在概念反思及语境辨析下提出幸福体育教学主张,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推动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基,具有现实价值和意义。学校应多维度协同推进幸福体育实践:打开“教学评”实践思路;打造“学练赛”幸福课堂;打牢“体适能”发展根基;打通“课内外”联动路径;打破“家校社”割裂藩篱。
  • 教师论坛
    刘名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二十大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战略部署,为数字化赋能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指明了发展方向。本文从数字变革、路径转变、服务场域和发展理念四个视域阐述数字化赋能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时代动因。遵循体育运动规律和青少年成长发展的身心规律,引入数据画像、数据追踪,构建“数字化平台 + 体育”智慧服务模式。以数字驱动、数字服务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实现实时、按需、全在线、服务自助、数据决策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ROASD路径体验,推动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合规优先高质量发展。
  • 教师论坛
    李彦莉, 王浩, 江轶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发挥体育协同育人价值,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总目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课后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与发展困境进行研究。研究认为:课后体育服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缺乏专项法规,课后体育服务过程保障和资源建设不足的问题,影响课后体育服务开展的质量与效果。提出:健全专项政策法规,保障服务质量;完善过程保障制度,优化服务发展;拓展服务资源网络,提升发展质量,以期为课后体育服务的高质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 教师论坛
    黄晶, 吴开霖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究人际关系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具有普适性,即在性别、户籍、城乡等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认为,应通过加大家庭支持力度,营造家庭体育氛围;完善学校体育措施,推动同伴体育开展;构建社区支持系统,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等方式提升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
  • 教师论坛
    唐磊, 张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要把体育精神培育和体育人格塑造作为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的核心。学思用、知信行理论能够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在基于学思用、知信行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需要先厘清其思路和可行性,才能提出建设路径,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参考。通过对学思用、知信行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理念进行分析,阐述基于此理念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提出建设路径:一是紧抓“主力军”:提升师资课程思政意识,强化教师自身硬功夫;二是夯实“主战场”:优化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实效;三是激发“主动力”:拓宽体育课堂空间,建好课程思政建设保障机制。